因受疫情影响,2021赛季中超联赛和2020年一样,都是在两个城市,只不过这次将大连换成了广州。当然,这次最亮眼的还是门票价格,最低50元,最高240元。
有人觉得这个价格很亲民,但有人觉得看中超还不如花三十块钱去看一场电影?评论区的各位怎么看
先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。
首先,我不是中超球迷,下面引用的数据或者案例可能有一些细节偏差。
在我看来,中超的门票不在于便宜与否,而在于是否应该收取门票!
门票是一种商业化的手段,俱乐部依靠门票获取收入维持运营甚至获取利润。这种行为模式根电影票卖电影票、剧院卖门票性质是一样的!从中超各家俱乐部的老板、俱乐部采用的运营模式来看,的确都是商业化性质的。
但18家俱乐部组成的中超联盟,尤其是中超联盟的管理者真的就是一个商业化的机构吗?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?
前一段时间炒的沸沸扬扬的中超俱乐部改名事件,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。俱乐部为什么要去企业化?俱乐部的老板本就是各大企业,难道说一个名字去企业化,就能真正去企业化了?诚然,很多老板依靠俱乐部为自己的企业打广告,但在这个过程中俱乐部不也得到了企业的支持,俱乐部不也在发展,足球市场不也因此活跃了?足球不是慈善,如果企业在足球中看不到宣传效应或者实际的经济效益,很难持续投入,没有投入的足球市场将是一潭死水。
而中国足协恰恰正在践行这一点,从这点来看这样的足球联盟是一个商业化的联盟吗?既然不是商业化的联盟,应该收取门票吗?
可能有人会说,欧洲的足球俱乐部,没有几个是企业冠名的。首先,我们得了解欧洲俱乐部的历史,很多欧洲足球俱乐部,他们成立时间非常早,那个时候并没有太强商业化的概念,很多都是由一帮志同道合球友组建成的,慢慢从业余俱乐部过度来的。其次,经过多年商业化发展,大多数欧洲俱乐部本身就是一家企业,他们并不需要依靠大企业存活,像人们熟知的皇马、巴萨、拜仁等等,既然不需要依附企业那也就无需被企业冠名;当然,还有些俱乐部的确被大老板买去了,但这本身就是一项投资,为了不得罪原有球迷群体,丧失市场,往往也不会改名。最后,没有使用企业名字,并不代表禁止使用,例如德甲新贵莱比锡红牛便是用了母公司红牛的名字。
就企业冠名而言,这不仅仅出现在中超,很多新兴足球市场都会有使用企业的名字。例如韩国K1的全北汽车、蔚山现代都使用了母公司现代汽车、现代重工的名字,一些足球后起市场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势必引入大企业,企业用自家名字冠名俱乐部本就是一件合理的事情。这就好比,你生了或者领养了一个儿子,你给他取名字时用了你的姓,几千年来人类不都是这么做的吗?但现在足协告诉你,这个孩子不能跟你姓,这个孩子是在什么地方出生的,姓就要用什么地方!
试问,这样的做法市场化吗?如果不是市场化的主体,干嘛要用市场化的模式来维持生存呢?
最后再来说说糟心的中国足球,很多年来国人一直都渴望男足能够扬眉吐气,但结果一次次让人失望。我觉得并不是方法的问题,而在于朝令夕改,急于求成。成功的道路永远不止一种,只要坚持都可以成功。隔壁的日本、韩国大力发展本国青训,不仅近二十年来从未缺席世界杯,更是诞生了一批名震世界的球星;西亚土豪、法国这些欧洲国家大力规化其他国家优秀球员,成绩也是稳步提升;西班牙、英国、德国大力发展本国联赛,本土球员的实力也得到了巨大发展,成为每一届大力神杯的有力争夺者。
近二十年的中国足球,几乎用完了所有可以成功的手段,但实力几乎没有任何提升。究其原因不在于方法不对,而在于急于求成。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需要二十年,世界杯也是间隔四年才举办一次,可我们的足协却想今年推行政策,明年就可以拿到大力神杯!短期内看不到成效,新的领导层上台,就会将原有模式全盘推倒,另觅他法。如此急于求成的心态,如此朝令夕改的行为,在足球领域能成功吗?
对于这样的足协,以及在这种足协领导下的联赛,即使价格再便宜,也会 ️各种非议。
确实是比较亲民,疫情前以往中超最低价都是100,而且这种都是球门正后面的位置。如果想位置稍微正一点都要200+。目测今年是两档票价,含开幕式的80/150/240,其他50/100/150。
至于值不值得,只能说是市场决定了票价。以疫情前的恒大主场天河体育场为例,基本恒大主场的比赛每场都爆满,场外黄牛更是满天飞,往往都是一票难求。你说这种情况下,还有什么值不值得吗,觉得值得的人早就去抢票了还未必抢到,觉得不如看电影的人估计也是从来没去现场看过球。
顺带,为了配合疫情防控,今年实行一人一票一身份证制度,这招对于打击黄牛有毁灭性的作用。所以自然而然,票比较好抢。而且由于球市火爆,今天(4-19)又加开了几千张明天(4-20)中超开幕式广州德比的票,赞
评论留言